0571-56660007

新闻动态

第一建闻|中国建设报老旧小区改造调研组探访“劲松模式”

发布日期:2020-08-13 14:40:29   

在北京,“劲松模式”被列入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政策机制研究范围并进行推广。作为老旧小区改造的探路者,劲松堪称老旧小区改造的“小岗村”,其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物业服务“先尝后买”等经验做法得到社会广泛关注。8月5日,中国建设报社社长王胜军带领报社老旧小区改造调研组来到北京市朝阳区,调研“劲松模式”并进行座谈交流。

何为“劲松模式”?

在朝阳区劲松街道劲松二区209号楼附近,残存了几十年的杂乱停车棚摇身一变成了时尚的“匠心工坊”,为附近居民提供针头线脑、换配钥匙等便利生活服务。在这里,有千余平方米闲置空间像“匠心工坊”一样被激活,焕然一新的百年义利便利店、美好会客厅、社区老年食堂等不仅开拓了盈利空间,更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舒适便利服务。

第一建闻|中国建设报老旧小区改造调研组探访“劲松模式”(图1) 

这是“劲松模式”的一个缩影。闲置空间被赋予新生命背后,是党建引领下居民、政府、参与改造社会资本共同缔造的成果,这种充分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和决策模式,是“劲松模式”的底层逻辑和生命力所在。

第一建闻|中国建设报老旧小区改造调研组探访“劲松模式”(图2) 

老旧小区改造是从拓展增量到优化存量的重要转变,在补短板的同时,还要把社区中错配的人群、功能和业态重新进行适配,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带动居民参与,如何在已有规划和建筑基础上进行最优化改造,如何探索商业模式让前期投入算得过来账,这些都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难题。

“劲松模式的成功实践得益于街道政府的全力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涉及众多部门,街道政府发挥‘穿针引线’作用,为有效沟通创造了有利条件。”愿景集团总裁仓梓剑说,“劲松模式”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所有改造内容都要经过居民讨论同意。在改造过程中,一个乒乓球场顶棚设计就做了十几个方案,努力得到大多数居民的认可。